特色菜:木须肉; 门丁肉饼; 炸糕; 烤羊肉; 门钉肉饼; 红豆粥; 爆肚; 三鲜蒸饺; 烧羊肉; 烧二冬; 奶油炸糕; 豌豆黄; 糖醋鱼片; 糖卷果; 糖火勺; 豆面丸子; 麻豆腐; 豆泡汤; 他似蜜; 肉饼; 椒圈; 盐爆散丹; 铁板牛柳; 面茶; 白水羊头; 红烧羊肉面; 糖耳朵; 羊杂汤; 杂碎汤; 豆腐脑; 炒疙瘩; 油饼; 紫米粥
就餐氛围:商务宴请; 家庭娱乐; 家庭聚餐; 大型宴会; 随便吃吃; 情侣约会; 朋友聚餐; 朋友聚会
营业时间:周一 至 周日 11:00-14:00 17:00-20:30
经营规模:包间:3个; 车位:有; 外卖:无; 客容量:60人
附近地标:天意市场; 南锣鼓巷; 帽儿胡同
商户简介:小吃的营业时间是:周一至周日的 06:00-20:00
在北京东四隆福寺(邮编100007),有一家旧负盛名的饮食老字号,名叫"白魁清真馆"。它制作的烧羊肉(亦名烤全羊),以其独特的风味饮誉京城,与“东来顺”的涮羊肉、“烤肉季”的烤羊肉、“月盛斋”的酱羊肉并列,成为北京著名的羊肉制品“四大家”。
“白魁清真馆”原名“东长顺”,开业于清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,店址在隆福寺街88号,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。"白魁"本是当时店主的姓名,由于他制作的烤羊肉深得顾客赞赏,久而久之,人们便习惯把“东长顺”直接呼作“白魁”,而"东长顺"的名字反倒不为人们知晓。后来,白魁因故得罪了某王府,被充军到新疆,饭馆就让给了出师景福。景家经营4代后,又转给别人。但制作烤羊肉的技术和风味,由景福的孙子景寿山继承下来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为了弘扬祖国传统优秀饮食文化,有关部门把景寿山找回来传授技术,因而使这个几乎失传的珍馐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。
1989年,人民政府为方便居住在东四隆福寺街一带少数民族就餐,将原汉民醉仙阁饭馆改建成清真“白魁”老号,原店变为分号。多年来,这家老店制作的烤羊肉,深受群众赞赏,声誉很高,每天顾客盈门,川流不息,生意十分兴旺。在历史上,有些知名人士常是这里的座上客。早年,清宫经常派人用红捧盒来取烧羊肉。不少港澳台同胞回大陆时,也专程到此吃羊肉面。凡品尝过该店美味佳肴者,均赞不绝口。它的烤羊肉之所以成为北京的特殊风味,是与用料讲究、烹调精细分不开的。
该店选肉标准是,3-6岁、体重30-40公斤的内蒙古黑头白身的肥嫩羯羊(即阉过的公羊)。这种羊肉肉质肥嫩,没有膻味,烧、烤、涮均宜。在制作上,先将羊肉加工整理,配好丁香、肉果、砂仁、白芷、三柰等20余种作料,然后经过吊汤、紧肉、煮肉、煨肉熟了以后再用香油炸制。每道工序都很严格,其中掌握好火候最为关键。从吊汤到煨肉一般需要10个小时,大火把肉煮熟,小火把肉煨烂,中途不能闭火。烧羊肉经过油炸,食之外焦里嫩,色泽枣红油亮,油而不腻,肉质鲜美。
白魁清真馆的"烧羊肉面"亦很有名气,早年就受到"老北京人"的欢迎。食客把制好的一小碗带汤的烧羊肉和一中碗手工抻面到在一起一品,羊肉鲜而不膻,面条滑润筋斗。如果再放上几粒用香油浸炝的花椒,滋味则更美。
过去,每逢农历二月初“中和节”,北京人习惯吃面条。因此,到“白魁”吃烧羊肉抻面的人很多,熙熙攘攘,应接不暇。有些顾客为购到烧羊肉,每天上午10点钟就来这里排队,来此店就餐...
具体地址: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158号(张自忠路路口东北侧)